浅谈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
2017-01-12
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,是决定人生德操高下、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,是民族复兴伟业的肩负者,是华夏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承者。人无德不立,业无德不兴。因此,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,可以说于己是功德无量,于人是受益终生,于国则是播下和谐发展的希望火种。
一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性
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,家庭、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,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,是不堪重任的一代。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,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:有德有才是正品,有德无才是次品,无德无才是废品,有才无德是危险品。如果追溯,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:才者,德之资也;德者,才之帅也;自古以来,国之乱臣,家之败子,才有余而德不足也。
从近年来不断攀升的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,更多的家长、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,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,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,甚至身陷囹圄。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,给家人、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。由此可见,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,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,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,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。
二、学校生活的德育培养
不言而喻,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、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。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,以此规范行为,砥砺心智,使学生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、有益于社会的人。校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,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,不遗点滴。就整体环境而言,校园整体上宜彰显出和谐温馨、乐学向上的精神风貌,而不是简单的美化布置。比如,在娱乐室的墙壁上喷绘各民族莘莘学子同歌共舞的画面,增添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,渗透民族平等的人文理念,让学生们不自觉地感受到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,使之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,与他人和睦相处,互助共荣。
将神舟航天图片醒目地展示在廊道的墙壁上,既可以有效地将学生们引领向知识的海洋,又可以借此宣传我国航天科技的高速发展,在学生们的内心中传播爱国主义思想,促其对知识的探索产生强烈的渴望,将来成人成才,报效国家。把弟子规以书法装饰的形式镌刻于图书馆一隅,学生在感受传统书法魅力的同时,会不自觉地被字里行间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准则、做人之道所感染,久而久之,逐渐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,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。
而在日常授课中,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,贴近现实生活,开展德育教育,即使学字、算数这样简单的事,都可以将德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其间。在教学生认识生字时,可以把汉字的形声、会意等构造特点补缀其间,既可以突出华夏先祖的聪明智慧,又可在无形中增长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,同时感受方块字独一无二的美,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。在数字学习和算数上,也可以通过本周做了几件好事,帮父母做了几次家务等问题,来开发智慧,启迪心灵,不失时机地把中华美德融入其中。
三、家庭生活的德育教育
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,家庭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可忽视。伴随身体与智慧的成长,学生的思想、品性日趋成熟,道德观、人生观也会逐渐完善。俗话说,“身教胜于言教”,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,以身作则,时刻正确引领,把学生带入到德智兼备的人生轨道上来。
未成年人的情绪是不稳定的,行为也具有更多的随意性。家长应适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,形成“能做的事情自己做”和“今日事今日毕”的良好习惯,树立起自强自立的思想意识及敬老爱人的道德观念。要敢于放手,让学生去感受失败的痛楚,享受成功的喜悦,以满足其渴望独立、自由成长的心理。有条件的家庭,可以通过节假日游览名胜古迹,或为烈士扫墓等形式,向学生传播中华文明,激发爱国热情,感受山河的壮丽和民族的伟大。还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先贤的故事,观看弘扬主旋律的影视剧,结合走访亲友,帮助父母家做家务、尽孝道等方式,以实际行动去传承中华美德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